李东标
据媒体报导,日前,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,今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,呈逐年下降走势,四成大学毕业生还在「啃老」。
在很多人眼中,「啃老」意味着失败、贫穷,甚至是无能,尤其是大学毕业生,顶着「高学历、高素质」的光环,理应拿着体面的工资,享受着优渥的福利。和动辄以万元计的学费相比,2400元月薪多少让人有些尴尬,让人心中产生落差,尤其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一些地区,这点月薪无疑会给刚入职的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。重压之下,「啃老」在所难免。
「啃老」背后透视出的是对现实的无奈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任何薪资的获得都要以创造价值为前提,大学毕业生普遍缺少所在行业的工作经验,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常常不相契合,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也普遍不高。在这种情况下,指望大学毕业生薪资一步到位达到理想状态,不仅不符合实际,更偏离薪酬市场化的市场经济分配机制。
面对高房价、高物价,仅凭大学毕业生们的一己之力,尚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心无旁骛、无忧无虑的生活。但是,只要大学毕业生踏实工作,努力向上,不断提升工作能力,持续积累为社会服务的经验和资本,即便现在依靠父母亲友的生活接济,「啃老」一时又何尝不可呢?而相关的研究报告也表明,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岗位的平均月薪在工作年限达到5年后开始较明显提升。
其实,「啃老」并非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专利。在国外,也有所谓的「啃老族」。据《纽约时报》报导,美国的经济虽然在持续复甦中,但「啃老族」对父母的依赖却没有减轻,在二、三十岁的年龄层里,五分之一仍和父母同住,更有60%还在接受父母的财务援助。日本政府调查了15至34岁青年2012年的就业状况,「啃老族」的人数已达63万。
从比例上来看,「啃老族」人数较2011年同比增加0.1%,创有统计的1995年来的历史新高。
这足以说明,「啃老」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,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所面临的生活压力。「啃老」,并不能说明「读书无用」,不要因此就给大学毕业生贴上各种「另类」标签,既不能因为他们一时的依靠父母就断定「无能」,也不能因为他们的「蚁族」身份,就戴着「有色眼镜」来挖苦人、贬损人。对待大学毕业生「啃老」,我们需要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,用发展的视角去关注,而不是一提「啃老」就谈虎色变。
在倡导大学毕业生脚踏实地、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,社会也需要思考,有没有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?能否为他们的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?只有家庭与社会携手,积极面对问题,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,才能让「啃老」的大学毕业生早日「断奶」,自力谋生。